文献导读 | 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NTA)测定纳米材料尺寸及浓度的关键参数标准化

来源:细胞质量检测技术研发平台

建设单位:深圳科诺医学检验实验室

时间:2025-08-29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在疾病诊断、靶向治疗及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天然来源的外泌体,还是人工合成的纳米颗粒,其粒径大小与颗粒浓度均直接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因此,对纳米颗粒进行精确的尺寸与浓度表征显得尤为关键。


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NTA)因其能够实时、直观地观测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并据此计算粒径分布与浓度,已成为该领域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该方法具有快速、无需复杂前处理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纳米材料(如外泌体)分析。


然而,目前NTA技术尚无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导致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可比性受限。实际检测过程中,诸多因素如样品的初始浓度、相机的捕捉参数(如曝光时间)、视频采集次数与时间、样品注入方式及流速等,均可能显著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此外,样品本身的分散状态,如是否发生团聚或沉淀,也会对粒径和浓度的测定带来偏差。


因此,为提升NTA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有必要对上述各项实验参数进行系统优化与标准化评估,从而建立科学、可靠的NTA表征方法体系,为外泌体等纳米医学的研发与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006.png


2024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国际知名药剂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上发表名为Critical parameters to standardize th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 of nanomaterials by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的研究文章。该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多种实验因素对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使用NanoSight NS300系统)技术测量结果的影响,包括样品组成、浓度水平、仪器参数设置、相机采样条件以及样品注入流速等关键变量。为全面评估NTA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团队还引入了多种正交验证手段,该研究不仅揭示了NTA检测中易被忽视的操作偏差来源,也为建立标准化、可重复的纳米颗粒检测程序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技术指导。



不同标准颗粒的浓度优化研究


研究团队选用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PS)和二氧化硅(SiO₂)标准纳米颗粒,在多种浓度条件下进行NTA检测,系统评估了颗粒浓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的平均粒径与浓度偏差,研究发现:当颗粒浓度处于10⁸–10⁹ particles/mL区间时,NTA测量结果最为稳定,数据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高。在此浓度范围内,视野中可追踪的颗粒数量维持在10–100个,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想的参考区间。


007.png



曝光参数对NTA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与动态光散射(DLS)技术不同,NTA依赖于高灵敏度相机实时捕捉纳米颗粒的布朗运动轨迹,因此相机设置对测量精度具有关键影响。研究人员采用多尺寸混合的PS标准颗粒,在不同曝光等级(camera level)下进行测试,系统评估曝光度对成像质量及数据分析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曝光度设置在6–9区间时,100 nm颗粒信号较弱、难以有效识别,而200 nm颗粒则成像清晰;当曝光度提升至10–14时,100 nm颗粒可被稳定追踪,但200 nm颗粒出现过曝现象,导致轨迹识别失真。进一步对100 nm、120 nm、150 nm、170 nm和200 nm的PS颗粒进行粒径分布分析发现,尽管曝光度变化未显著改变各组颗粒的主峰位置,但随着曝光值升高,整体平均粒径呈现上升趋势。


008.png

曝光度对NTA测量结果的影响


研究指出,颗粒尺寸与曝光参数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尤其在多分散样本中,难以通过单一曝光设置兼顾所有粒径组分的清晰成像。因此,研究者建议在实验报告中应明确记录NTA的相机参数设置,以提升数据的可追溯性与透明度。



泵流速对测量性能的影响评估


已有研究表明,溶液粘度会影响NTA的测量准确性,但流体泵速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研究团队在不同泵速条件下对多种尺寸的PS颗粒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200 nm的纳米颗粒,当泵速控制在50 AU以内时,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粒径与浓度数据;而对于更大尺寸的颗粒,则需进一步降低流速,以减少流动干扰,确保布朗运动的有效捕捉。该发现表明,在实际检测中,应根据样本特征优化流速参数,避免因流体动力干扰导致数据发生偏差。


009.png

泵流速对NTA测量结果的影响



生物样本的表征对比


最后,研究团队选取两种典型生物来源的外泌体——分别来源于HEK293细胞和干姜提取物,采用NTA、DLS、透射电镜(TEM)和RPS四种技术进行平行分析。


在粒径检测方面,NTA结果与TEM的观测数据高度一致,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DLS测得的粒径普遍偏大,可能源于其对大颗粒信号的加权偏好;而RPS结果相对偏小,这与其直接测量颗粒物理直径的原理相关。


010.png

NTA、DLS、TEM和RPS对两种生物样本的粒径测量结果



总结与启示


这个研究系统地揭示了NTA技术在纳米颗粒表征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通过与多种正交技术的对比,凸显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边界与互补价值。对于外泌体等复杂生物纳米颗粒的研究,建议结合多种表征手段,实现更全面、准确的分析。


在此,科诺实验室提醒您:在进行外泌体或合成纳米颗粒的粒径与浓度检测时,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并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是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我们配备Malvern Panalytical最新款NTA设备——NanoSight Pro系统,可为您提供标准化、高重复性的NTA检测服务,并结合专业建议,助力您的科研与转化研究。


011.png

NanoSight Pro系统







延伸阅读




关于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

2022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科诺实验室在深圳组建我国细胞产业领域唯一新序列国家工程中心——“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将联合产业上下游,以有联系的科学和技术挑战模式,开展有明确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活动,探索一种能将基础知识高效地转化为有用产品的组织形式。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提供跨越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全流程的创新产业设施,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创业服务平台等,聚集国际顶尖资源,提供创新创业产业空间,实现创新成果的首用示范。


关于科诺实验室

科诺医学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进行细胞产品质量检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深耕细胞检测领域多年,拥有多名细胞检测领域资深专家,并与深圳药检院开展广泛的合作,开发、服务的细胞质量检测项目60余项,服务深圳本地及全国各地细胞生产企业百余家,年检测量8000余次,且仍旧在不断完善自身项目,提升检测实力,并于2022年10月通过ISO 17025认可,为深圳乃至全国细胞产业的质量保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诺医学为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牵头单位,专注于活细胞产品的连续性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体系,赋能细胞公司筛选与临床治疗适应症相关的标记物鉴定和功能亚群分选,完善了深圳市发展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关键环节,补齐了产业质量检验检测职能,未来科诺医学将继续秉持“科学严谨,准确高效,诚信公正,服务规范”的质量方针,持续推进细胞产业发展,规范行业生态,为我国细胞产业的提升贡献自身的力量!